1. 首页
  2. 知识百科
  3. 通讯

蓝牙( Bluetooth)
蓝牙( Bluetooth® ):是一种无线技术标准,可实现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和楼宇个人域网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交换(使用2.4—2.485GHz的ISM波段的UHF无线电波)。蓝牙技术最初由电信巨头爱立信公司于1994年创制,当时是作为RS232数据线的替代方案。蓝牙可连接多个设备,克服了数据同步的难题。

如今蓝牙由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简称SIG)管理。蓝牙技术联盟在全球拥有超过25,000家成员公司,它们分布在电信、计算机、网络、和消费电子等多重领域。IEEE将蓝牙技术列为IEEE 802.15.1,但如今已不再维持该标准。蓝牙技术联盟负责监督蓝牙规范的开发,管理认证项目,并维护商标权益。制造商的设备必须符合蓝牙技术联盟的标准才能以“蓝牙设备”的名义进入市场。蓝牙技术拥有一套专利网络,可发放给符合标准的设备。
蓝牙主设备最多可与一个微微网(一个采用蓝牙技术的临时计算机网络)中的七个设备通讯, 当然并不是所有设备都能够达到这一最大量。设备之间可通过协议转换角色,从设备也可转换为主设备(比如,一个头戴式耳机如果向手机发起连接请求,它作为连接的发起者,自然就是主设备,但是随后也许会作为从设备运行。)
蓝牙核心规格提供两个或以上的微微网连接以形成分布式网络,让特定的设备在这些微微网中自动同时地分别扮演主和从的角色。
数据传输可随时在主设备和其他设备之间进行(应用极少的广播模式除外)。主设备可选择要访问的从设备;典型的情况是,它可以在设备之间以轮替的方式快速转换。因为是主设备来选择要访问的从设备,理论上从设备就要在接收槽内待命,主设备的负担要比从设备少一些。主设备可以与七个从设备相连接,但是从设备却很难与一个以上的主设备相连。规格对于散射网中的行为要求是模糊的。
有效射程因传输条件、材料覆盖、生产样本的变化、天线配置和电池状态有关。多数蓝牙应用是为室内环境而设计的,由于墙的衰减和信号反射造成的信号衰落会使得射程远小于蓝牙产品规定的射程范围。多数蓝牙应用是由电池供电的2类设备,无论对方设备是1类或2类,射程差异均不明显,因为射程范围通常取决于低功率的设备。某些情况下,当2类设备连接到一个敏感度和发射功率都高于典型的2类设备的1类收发器上时,数据链的有效射程可被延长。然而多数情况下,1类设备与2类设备的敏感度是相近的。
两个敏感度和发射功率都较高的1类设备相连接,射程可远高于一般水平的100m,取决于应用所需要的吞吐量。有些设备在开放的环境中的射程能够高达1km甚至更高。
蓝牙核心规范规定了最小射程,但是技术上的射程是由应用决定、且是无限的。制造商可根据实际的用例调整射程
蓝牙存在于跟多产品中,如电话、平板电脑、媒体播放器、机器人系统、手持设备、笔记本电脑、游戏手柄、以及一些高音质耳机、调制解调器、手表等。蓝牙技术在低带宽条件下临近的两个或多个设备间的信息传输十分有用。蓝牙常用于电话语音传输(如蓝牙耳机)或手持计算机设备的字节数据传输(文件传输)。

蓝牙协议能够简化设备间服务的发现和设置。蓝牙设备可以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做广告,这让服务的使用变得更容易,因为有比其他类型网络更多的安全、网络地址、许可配置可自动进行。
任何可发现模式下的蓝牙设备都可按需传输以下信息:
设备名称
设备类别
服务列表
技术信息(例如设备特性、制造商、所使用的蓝牙版本、时钟偏移等)
任何设备都可以对其他设备发出连接请求,任何设备也都可能添加可回应请求的配置。但如果试图发出连接请求的设备知道对方设备的地址,它就总会回应直接连接请求,且如果有必要会发送上述列表中的信息。设备服务的使用也许会要求配对或设备持有者的接受,但连接本身可由任何设备发起,持续至设备走出连接范围。有些设备在与一台设备建立连接之后,就无法再与其他设备同时建立连接,直至最初的连接断开,才能再被查询到。
每个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48-位的地址。然而这些地址并不会显示于连接请求中。但是用户可自行为他的蓝牙设备命名(蓝牙设备名称),这一名称即可显示在其他设备的扫描结果和配对设备列表中。
多数手机都有蓝牙设备名称(Bluetooth name),通常默认为制造商名称和手机型号。多数手机和手提电脑都会只显示蓝牙设备名称,想要获得远程设备的更多信息则需要有特定的程序。当某一范围内有多个相同型号的手机(比如 Sony Ericsson T610)时,也许会让人分辨哪个才是它的目标设备。(详见Bluejacking)





Amaze UI
Hello world!